「我可以向各位保證,這部電影是繼『牠—第二部』後,在2019-2020初我看過最棒的恐怖片!」
本作品跳脫了近年來恐怖片的濫觴,過度使用「Jump scare」的慣例,而是用嚴肅且結構緊實的劇情,配合導演熟練的鏡頭語言,達到了讓人不「心驚肉跳」,但卻「細思極恐」的境界!
我記得在試映場,我看著旁邊一整部片都扯著帽衣,但到最後播放演員名單時呆滯須臾的貓皮時,我半帶戲謔的笑了笑,向他說了一句我一直認為的恐怖片至上標準。
「沒有Jump scare的恐怖片,才是真正的好恐怖片呀!」
大家好,我是文字創作者小畢。
很高興這次受邀了參加俄國恐怖片《陰兒》的試映會,這次真的可以說是不虛此行,算是看到了一部不同於近年恐怖片,一定要用「邪靈」、「驅魔」、以及所謂突發驚嚇(Jump scare)以及一堆巨大聲響,詭異音效,以及特效才能好好做出一部商業向恐怖片的既有套路,這部《陰兒》反而是用了讓人意外,回歸傳統卻又對那些既有套路「不屑一顧」的拍攝手法,但是卻依舊能讓觀眾們渾身起雞皮疙瘩。
那麼這部片到底有什麼魅力,而為何我會極力推薦各位一定要進場觀看這部「細思極恐」的恐怖片呢?請聽我娓娓道來。
《陰兒》這部恐怖片,講述的是一對剛痛失孩子的年輕夫妻,被外表酷似嬰兒,且日漸變為與自己兒子相似的不明生物糾纏,最後失去理性瘋狂的故事。
故事一開始帶到了男子伊果到了太平間認屍自己的親生兒子凡亞,陷入巨大傷痛的他選擇告訴警員這不是自己的孩子,而繼續相信凡亞只是失蹤仍存在世。
只不過兩夫妻遲遲無法走出這段傷痛,於是受理兩人諮詢的心理醫生建議他們收養一個孩子來彌補心靈空缺,兩人來到了一家孤兒院,但妻子波琳娜卻看到了一幅怪異的景象。
一群孤兒院孩童正在欺負一名舉止怪異,像是野獸一般的怪異孩童,母性湧起的波琳娜順勢抱起孩童,並且在得知孩童的擁有者已經因意外身亡後,主動向伊果提議要領養這個孩童。
起初伊果並不同意,但在一連串因緣際會(詭異)的巧合下,兩人收養了孩童,並且將他取名與自己親生孩子同名的「凡亞」,並重新開始生活。
但在年復一年的相處中,兩人逐漸感到怪異,無論是凡亞的舉止和變化,或是兩夫妻彼此的心智,都開始漸漸受到影響,並且逐漸發狂失控,而這一切恐懼和疑問,都環繞在這個神秘的孩子身上。
謎樣的孩童究竟是「什麼」?是被虐待而心智遲緩的可憐蟲,還是他們的孩子凡亞的借屍還魂,還是⋯⋯那名在孤兒園的修女講述的「恐怖邪惡之物」?
老實說在影片的開頭時,我一直以為這是一部德國人拍的電影,直到我慢慢清楚一些常用語詞後,我才發現這的確是一部俄國電影。
從鏡頭裡灰暗的色調,嚴肅的劇情,並且從其中想要從恐怖片的嚇人環節裡層,小小探討國家社會議題以及人性,這再再都為這部電影染上一股嚴肅的氣息,但這又是一部恐怖片,所以就產生了一種「全程緊繃」、「目不轉睛」的效果。
這種將驚悚元素,包覆在人性冷暖和親情的架構,正好就讓我想起同樣為2019年上映的,由驚悚大師「史蒂芬金」原著的電影「牠」。
有看過「牠」的觀眾應該非常明瞭,這並不是一部目的想要「嚇死你」的電影,「牠」其實是一部充滿「愛與勇氣」,是一群孩子靠著彼此的羈絆和勇氣,對抗一個專吃小孩,帶給小孩恐懼的怪物小丑的故事。
而這部《陰兒》也非常明確的給我們這種感覺,而它想講述的主題又比起金爺的「愛與勇氣」更加灰暗,也就是「失去親人的悲傷」,至於為何如此,就把討論留在「有雷區」吧(笑)
在鏡頭語言上,我們很明顯地看出導演的「堅持」,甚至於可以說是「倔脾氣」了,因為在這部片中,你一個Jump scare的鏡頭都看不到。
Jump scare,又名突發驚嚇,通常搭配著緊湊的音效,忽暗忽現的黑影,最後在「蹦」一聲的將不可名狀的恐懼之物(然後搭配極近到可以看到那鬼的毛細孔的鏡頭),讓觀眾被嚇得措手不及。
在最近幾年,Jump scare幾乎已經變為是恐怖片的標配了,甚至於在不是恐怖片,只是想要挑逗觀眾情緒的懸疑片、B級喜劇片等等都屢見不顯,就連一代恐怖大師溫子仁的「鬼修女」都被人戲稱為「只會賣弄Jump scare的電影」
然而Jump scare只是一種拍攝手段,而同樣的手法過多的使用在片中就會造成觀眾審美疲勞,進而讓人產生厭倦感而將之唾棄,久而久之,恐怖片就被那些不了解的人背上了「只是拿來嚇人」的原罪……
--孰不知,在很久以前,恐怖片也是可以拍得很有格調(日本鬼片)、很有趣(香港殭屍片)、甚至於開枝散葉,有著許多派別和分類,而不是現在我們所想的只是單一種電影分類而已。
而回到這部《陰兒》,導演真的很喜歡在「音效進入」、「黑影忽現」,都已經做到「引誘」觀眾進入Jump scare的圈套裡,卻在最後一刻「收回」,將鏡頭拉遠,於是嬰兒怪物直接進場,沒有了「蹦」一聲進入的環節,實在讓人有一種「好啦導演,我知道你很唾棄Jump scare啦」的感覺。
而取代了嚇人鏡頭,導演反而是更專心的敘述劇情,以及在怪物小孩的身分之謎上不斷的「反轉」來達到讓觀眾產生更新一層的恐懼感,
在片中,我們跟著爸爸伊果的遭遇,看見這個失能家庭是如何被一個小孩玩弄在手裡,一段段的解謎,波琳娜逐漸怪異的舉止,療養院修女擠牙膏式的秀出真相,而到了最後,我們才發現自己走了個大圈,問題還是回到了伊果身上,他的喪子之痛,他為了維繫家庭給自己做的催眠,以及他最終必須迎接他的「考驗」,他是否能夠跨越呢?
注意,以下有包含片中真相之闡述,請為看過本片且對爆雷敏感的觀眾速速點右上角離開!
在片中最後,我們知道怪物凡亞根本就不是什麼邪靈怪物,也不是凡亞借屍還魂的存在,他只是一面鏡子,用來反映一個人內心失去至親的痛苦。
與其說他是怪物,我覺得還比較像是SCP系列會出現的玩意,專門變形成使用者失去的親人,並且以完美重現該人為目的的存在。
而這個「鏡像」、「反映」其實也正是本片的核心觀點之一,在我觀賞本片的時候,至少看到了三次這種表達該觀點意象而產生的長鏡頭,
是的,由下而上,同時又將背景上下顛倒拍攝的廣角長鏡頭,給沒有注意到的提示其中一個,凡亞剛住進伊果家中,家中的貓不幸被凡亞殺死後的隔天早晨,以楓葉林背景為鏡頭的那幕。
這種「鏡像」的含意,其實也間接告知了我們,鑄成本片恐怖元素的並不是凡亞,而是伊果和波琳那兩夫妻。
波琳那在孤兒院撿到怪物凡亞後,心中對於自己凡亞的空缺以及母性本能都在瞬間被眼前的這個孩子給填補了,於是她開始盡全心的撫養怪物凡亞,直到自己懷孕,心中的空缺被另一個更重要的存在:「自己的親生兒子」給取代後,對凡亞的依賴變降低,而這也促成了怪物凡亞最後的發狂
是的,直到本劇的末節時,我才發現波琳那才是最理智的一個人,她只是在行使母愛罷了,不管那看起來有多麼的……詭異?
而父親伊果,其實才是讓整部劇走向最後崩毀的罪魁禍首,即使看到兒子屍體也不願接受現實,選擇催眠自己兒子只是失蹤,他的不穩定和懷疑正是讓怪物凡亞不斷逼自己要越來越像真的凡亞的原因,最後「排除掉」了懷疑自己的波琳那後,選擇依然相信自己的伊果要繼續過著親子生活。
而伊果則是在看到自己的猶豫不決讓波琳那病危,以及緊方那關鍵的攝像帶後,才終於承認自己的凡亞已死,倒在妻子面前懺悔大哭,也把怪物凡亞送回了孤兒院監禁起來。
只不過,在我們以為伊果完成了他的「考驗」之時,妻子波琳那去世,而最後那幕我們也知道,比起兒子凡亞,他心中最重要的「至親」正是波琳那……
總的來說,這部《陰兒》真的是近來恐怖片的少有之作,我們真得很久沒有看過會對劇本細細雕琢,嘗試多種鏡頭語言,想拍出一個「想要說故事」的恐怖片的野心,
如果你是一個喜歡欣賞劇情,也想要體驗一下全程目不轉睛,在精神集中下毛骨悚然的感覺的話,你一定非常適合看這一部《陰兒》,我會推薦所有的同好都來好好看這一部電影。
我是小畢,期待我們下一篇文章再見!
以上圖片,由可樂電影提供
從鏡頭裡灰暗的色調,嚴肅的劇情,並且從其中想要從恐怖片的嚇人環節裡層,小小探討國家社會議題以及人性,這再再都為這部電影染上一股嚴肅的氣息,但這又是一部恐怖片,所以就產生了一種「全程緊繃」、「目不轉睛」的效果。
這種將驚悚元素,包覆在人性冷暖和親情的架構,正好就讓我想起同樣為2019年上映的,由驚悚大師「史蒂芬金」原著的電影「牠」。
有看過「牠」的觀眾應該非常明瞭,這並不是一部目的想要「嚇死你」的電影,「牠」其實是一部充滿「愛與勇氣」,是一群孩子靠著彼此的羈絆和勇氣,對抗一個專吃小孩,帶給小孩恐懼的怪物小丑的故事。
而這部《陰兒》也非常明確的給我們這種感覺,而它想講述的主題又比起金爺的「愛與勇氣」更加灰暗,也就是「失去親人的悲傷」,至於為何如此,就把討論留在「有雷區」吧(笑)
在鏡頭語言上,我們很明顯地看出導演的「堅持」,甚至於可以說是「倔脾氣」了,因為在這部片中,你一個Jump scare的鏡頭都看不到。
Jump scare,又名突發驚嚇,通常搭配著緊湊的音效,忽暗忽現的黑影,最後在「蹦」一聲的將不可名狀的恐懼之物(然後搭配極近到可以看到那鬼的毛細孔的鏡頭),讓觀眾被嚇得措手不及。
在最近幾年,Jump scare幾乎已經變為是恐怖片的標配了,甚至於在不是恐怖片,只是想要挑逗觀眾情緒的懸疑片、B級喜劇片等等都屢見不顯,就連一代恐怖大師溫子仁的「鬼修女」都被人戲稱為「只會賣弄Jump scare的電影」
然而Jump scare只是一種拍攝手段,而同樣的手法過多的使用在片中就會造成觀眾審美疲勞,進而讓人產生厭倦感而將之唾棄,久而久之,恐怖片就被那些不了解的人背上了「只是拿來嚇人」的原罪……
--孰不知,在很久以前,恐怖片也是可以拍得很有格調(日本鬼片)、很有趣(香港殭屍片)、甚至於開枝散葉,有著許多派別和分類,而不是現在我們所想的只是單一種電影分類而已。
而回到這部《陰兒》,導演真的很喜歡在「音效進入」、「黑影忽現」,都已經做到「引誘」觀眾進入Jump scare的圈套裡,卻在最後一刻「收回」,將鏡頭拉遠,於是嬰兒怪物直接進場,沒有了「蹦」一聲進入的環節,實在讓人有一種「好啦導演,我知道你很唾棄Jump scare啦」的感覺。
而取代了嚇人鏡頭,導演反而是更專心的敘述劇情,以及在怪物小孩的身分之謎上不斷的「反轉」來達到讓觀眾產生更新一層的恐懼感,
在片中,我們跟著爸爸伊果的遭遇,看見這個失能家庭是如何被一個小孩玩弄在手裡,一段段的解謎,波琳娜逐漸怪異的舉止,療養院修女擠牙膏式的秀出真相,而到了最後,我們才發現自己走了個大圈,問題還是回到了伊果身上,他的喪子之痛,他為了維繫家庭給自己做的催眠,以及他最終必須迎接他的「考驗」,他是否能夠跨越呢?
注意,以下有包含片中真相之闡述,請為看過本片且對爆雷敏感的觀眾速速點右上角離開!
在片中最後,我們知道怪物凡亞根本就不是什麼邪靈怪物,也不是凡亞借屍還魂的存在,他只是一面鏡子,用來反映一個人內心失去至親的痛苦。
與其說他是怪物,我覺得還比較像是SCP系列會出現的玩意,專門變形成使用者失去的親人,並且以完美重現該人為目的的存在。
而這個「鏡像」、「反映」其實也正是本片的核心觀點之一,在我觀賞本片的時候,至少看到了三次這種表達該觀點意象而產生的長鏡頭,
是的,由下而上,同時又將背景上下顛倒拍攝的廣角長鏡頭,給沒有注意到的提示其中一個,凡亞剛住進伊果家中,家中的貓不幸被凡亞殺死後的隔天早晨,以楓葉林背景為鏡頭的那幕。
這種「鏡像」的含意,其實也間接告知了我們,鑄成本片恐怖元素的並不是凡亞,而是伊果和波琳那兩夫妻。
波琳那在孤兒院撿到怪物凡亞後,心中對於自己凡亞的空缺以及母性本能都在瞬間被眼前的這個孩子給填補了,於是她開始盡全心的撫養怪物凡亞,直到自己懷孕,心中的空缺被另一個更重要的存在:「自己的親生兒子」給取代後,對凡亞的依賴變降低,而這也促成了怪物凡亞最後的發狂
是的,直到本劇的末節時,我才發現波琳那才是最理智的一個人,她只是在行使母愛罷了,不管那看起來有多麼的……詭異?
而父親伊果,其實才是讓整部劇走向最後崩毀的罪魁禍首,即使看到兒子屍體也不願接受現實,選擇催眠自己兒子只是失蹤,他的不穩定和懷疑正是讓怪物凡亞不斷逼自己要越來越像真的凡亞的原因,最後「排除掉」了懷疑自己的波琳那後,選擇依然相信自己的伊果要繼續過著親子生活。
而伊果則是在看到自己的猶豫不決讓波琳那病危,以及緊方那關鍵的攝像帶後,才終於承認自己的凡亞已死,倒在妻子面前懺悔大哭,也把怪物凡亞送回了孤兒院監禁起來。
只不過,在我們以為伊果完成了他的「考驗」之時,妻子波琳那去世,而最後那幕我們也知道,比起兒子凡亞,他心中最重要的「至親」正是波琳那……
總的來說,這部《陰兒》真的是近來恐怖片的少有之作,我們真得很久沒有看過會對劇本細細雕琢,嘗試多種鏡頭語言,想拍出一個「想要說故事」的恐怖片的野心,
如果你是一個喜歡欣賞劇情,也想要體驗一下全程目不轉睛,在精神集中下毛骨悚然的感覺的話,你一定非常適合看這一部《陰兒》,我會推薦所有的同好都來好好看這一部電影。
我是小畢,期待我們下一篇文章再見!
以上圖片,由可樂電影提供
0 评论:
張貼留言